2012年10月6日與好友到香港『景賢里』參觀

簡介:
簡介:
景賢里屹立港島半山司徒?道七十多年,默默見證香港城市面?的轉變,在二OO七年,景賢里幾乎消失於城市發展的洪流中,全繫一念,配合天時、地利及人和,得以保存,景賢里的一磚不瓦,都是故事,亦為香港的文物保育里程立下重要一章。


背景:
景賢里原名『禧盧』,建於一九三七年,首任業主為岑李寶麟女士,是港島半山其中一座具高度歷史價值的大宅。在半山區與建的景賢里大宅,
不僅標誌著在香港的早期歷史中,以華人為主的高尚住宅區逐漸成型。
『禧盧』於一九七八年轉售予邱氏家族,大宅易名為『景賢里』。景賢里的業權於二OO七年易手,同年九月,大宅的屋面琉璃瓦和裝飾構件遭拆卸。
























事件引起社會極大關注,要求保育景賢里。政府即時採取行動,發展局局長於二OO七年九月十四日出席古物諮詢委員會就景賢里召開的特別會,會上一致同意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香港法例第五十三章)將景賢里列為暫定古蹟,並於翌日(二OO七年九月十五日)刊憲於,即時生效。同時,發展局聯同多個部門成立小組,商討應對方案。經國家文物局協助,委託廣州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湯國華教授評估景賢里的文物價值,
並制訂修復方案。
以換地保育景賢里:
經過五個月的磋商,政府於二OO八年與景賢里業主原則上同意進行『非原址換地』,把毗鄰景賢里一幅面積相若的人造斜坡土地批予業主發展;而業主則把大宅和整個地段交予政府。換地協議經正式確認。根據協議,業主須同意在古物古蹟辦事處監督下,
斥資修復景賢里。
景賢里於二OO八年七月列為法定古蹟,修復工程隨即展開。
建築特色:
景賢里分為外院和內宅兩部份,外院由外門樓、後院、亭和游泳池組成;內宅由內門樓、主樓、副樓、車庫、?物區、廊屋和前院組成。
景賢里糅合中西建築特色,主樓依循嶺南傳統的『三間二廊』布局,與副樓之間以廚房和走廊連接,巧妙地分隔主僕的起居空間。建築物採用的傳統建築物料豐富多樣,例如鋪砌地面的物料包括雲石、彩色陶瓷馬賽克、水泥階磚、廣東大階磚及柚木地板等。
建築物同時採用當年先進的建築技術,例如隱藏式的地面排水系統、鋼筋混凝土的樑柱和樓板,以及防雷系統等。
景賢里的建築風格基本為『中國文藝復興式』,反映了本港戰前中西建築藝術的巧妙設計和非凡造工,屬香港同類型建築的優秀典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