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

2012年參加消費者委員會第二屆『第三齡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獲得金獎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
長者持續教育中心
消費者委員會
第二屆「第三齡消費文化考察報告獎」
「免費」也是「消費」!?──長者對免費報紙的消費心態
考察小組︰黃志強〈組長、攝影〉
陳煥玲〈訪問員〉
龍細妹〈訪問員〉
李耀雄〈訪問員〉
負責職員︰馮曉寒 / 徐曉璇二
圖一
一、 前言
免費報紙日漸增多,不但威脅到傳統報紙的生存空間,改變其經營模式,
更大大影響了香港人的閱報習慣,而長者亦不例外。「打工仔」和莘莘學子每天
日出而作之時,總不難發現一大群長者在地鐵站外、巴士站附近等免費報紙派發
點聚集,盛況甚至可與盂蘭節領平安米的場面比擬。究竟免費報紙對長者的吸引
力源於何處,驅使他們天天風雨不改只為幾份小報?而這表面看似與金錢毫無瓜
葛的行為,原來也屬一種消費?
二、 實地考察
為了深入了解長者收集免費報紙的習慣和心態,考察小組選擇往實地考
察。從平常觀察所見,考察員發現交通交匯點皆是長者領取免費報紙的集中點,
而且不同地區的交通樞紐情況有著明顯的對比,是值得研究的有趣現象。故此,
考察小組決定於早上派報的時間,到不同的港鐵站觀察和訪問長者及派報員。務
求能更深入地分析考察所得,小組決定到較熟識的地點,因為對周遭的環境和社
區情況較有認識,容易分析現象背後的原因。經商議後,考察小組決定分別於二
零一一年十月二十八日及十一月十五日上午前往上水、牛頭角及旺角東地鐵站外
實地觀察,並訪問在場長者及派報員。
i. 上水地鐵站
日期:二零一一年十月二十八日
時間:上午七時
地點:上水地鐵站 A出口外的行人天橋
連接上水廣場和港鐵站的行人天橋
早上上班時間本身人流已很多,再加上
連綿不斷的領報人龍,更將天橋擠得水
洩不通〈圖一〉。排隊的人大部分是長者,當中不乏手攜環保袋或拉著手推車
的,以作盛載免費報紙之用,也不排除有人在往市場「買餸」前順道取報〈圖三
圖四


二〉。不少人領取一份報紙後直接往隊尾再輪候額外一份,如是者集齊不同報
館的免費報紙。秩序尚算良好,但間中長者與派報員有小爭執,因長者已重
複領取多份報紙或爭先恐後而
阻礙派報〈圖三〉。
ii. 牛頭角地鐵站
日期:二零一一年十月二十八日
時間:上午八時
地點:牛頭角地鐵站A出口外
收集免費報紙的人潮遠比上
水地鐵站的少,似乎只有兩名長者
收集二手免費報紙〈圖四〉,但二
人收集的數量甚多,盛滿半個紙箱
和一個紅白藍膠袋〈圖五〉,
旁邊更備有手推車,可見一天
所收集的免費報紙數量並不
少,有一定重量,需要使用手
推車輔助搬運〈圖六〉。
圖六
圖二
圖三四
iii. 旺角東地鐵站
日期:二零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時間:上午八時三十分
地點:旺角東地鐵站B出口外
此處與牛頭角地鐵站的情況相
似,收集報紙的長者不多,只有三名
長者〈圖七〉。縱然人數不多,但「作
戰裝備」依然充足,同樣有環保袋和
手推車〈圖八〉。據長者自述,一天大
概可以收集到七至八斤免費報紙,約
十二份報紙重一斤,按廢紙回收市價,每天利潤可達七至八元。考察小組其後
到距離旺角東地鐵站約十多分鐘的白
布街廢料回收站觀察,並訪問了回收站
的員工有關長者變賣免費報紙的情況
〈圖九〉。他們表示,每天向他們變賣
廢紙的長者當中,除一向收集紙皮箱
的長者外,近來變賣免費報紙的長者
人數有見增加,相信是因為二零一一
年《晴報》和《爽報》先後加入免費
報紙市場所致。免費報紙總發行量增
多,長者拿取免費報紙更容易,故收集免費報紙變賣的長者數目亦見增長。
iv. 訪問摘要
為深入了解長者收集免費報紙背後的心態和想法,考察小組均於上述地點
圖七
圖八
圖九五
考察小組訪問收集報紙的長者。
考察小組訪問派報員。
與長者傾談。當問及開始收集報紙習慣的原因,各
長者不約而同解釋為「賺多一個生果或賺多一個麪
包」,可幫補生活。另外,不少長者亦將收集免費
報紙視為晨運的一種,而且甚至比晨運更有意義,
因為不但可以清早起來活動,舒展一下筋骨,同時
可以賺取少量的收入,所以他們都樂此不疲,天天
風雨不改到地鐵站收集報紙。有長者補充,除非要
覆診,否則有空的話一定會往收集報紙。關於報紙的內容,只有部分長者表示
會閱讀內文,但因為識字不多,也對社會時事沒甚了解,所以閱報以得最新的
社會資訊並不是他們取免費報紙的主因。至於免費報紙內的食肆商鋪優惠劵,
雖使白領和家庭主婦趨之若鶩,於長者而言卻吸引力薄弱。受訪長者皆沒有留
意或剪存優惠劵的習慣,因為大型連鎖店的價格一向較高昂,長者一般較少光
顧。總的來說,長者認為多份免費報紙的出現改善了他們的生活,既多了一種
寄託,可以消磨時間,又能賺一點零用錢,自給自足。
為使考察更全面,考察小組亦訪問了免費報紙的派報員,以了解日常長
者取報的情況。據派報員所述,長者收集免費報紙的情況不少,但已不如最初
重複排隊領取多份報紙或爭先恐後的混亂,現只會向不同報館的派報員各領一
份報紙,主要來源為港鐵乘客的二手報紙。究其原因,與免費報紙發行商和港
鐵的應對措施有關。免費報紙發行商
發出員工指引,列明不得重複派報予
相同之顧客,並且於秩序混亂時需立
刻暫停派報,以控制情況,一旦情況
嚴重,更會報警請警務人員維持秩
序。同時,港鐵亦增加巡查,嚴禁有
人於港鐵大堂範圍內收集報紙,如有遺反規定,即時阻止並登記其身分証號
碼,以收阻嚇之效。混亂情況改善後,派報員大致不反對長者收集免費報紙的六
考察後的討論會。
行為,但難免擔心容許此等行為會浪費報館的資源,使真正有需要取報獲得資
訊的讀者,得不到閱報的機會。他們更擔心長此下去,免費報紙的銷量減少,
廣告營業額下跌,會使報館削減資源,裁減派報員,影響他們的生計。
三、 現象分析
 綜合考察資料所得,長者收集免費報紙的情況越趨普遍,更成為基層長者的
生活一部分,故此,大批長者聚集取報的場面較多見於毗鄰社區、住宅屋村的交
通樞紐,如上述所提及的上水地鐵站。至於牛頭角及旺角東地鐵站等流動性高,
距大型屋村有多街之隔的公共交通匯點則只有零星長者拿取、收集免費報紙,而
且長者跨區收集、變賣報紙的情況亦很少見,不但因為運輸大量廢紙吃力費時,
更因為基層長者多喜歡於熟悉的範圍活動,既有親切感和安全感,更能盡量節省
高昂的交通開支,以善用其緊拙的收入。
 從這點更能看出長者收集免費報紙,某程度上是出於「坐食山崩」的恐懼。
基層長者的收入不多,主要來自每月政府發放的綜合社會保障綬助金(綜綬)或
每月高齡津貼(俗稱生果金)和個人積蓄,即使有子女,大部分都無餘力供養父
母。長者已退休,只能依賴微薄的收入和日益見少的積蓄度日,又要面對因身體
衰老而來的沉重醫療開支,難免擔憂茫茫前路。因此,拿取免費報,收集二手報
紙轉售圖利,便不失為一條出路。收集免費報的工作不需要專業的技巧,而且比
傳統變賣紙皮的工作需要較少的
體力消耗,時間又較短即可賺到可
觀的收入,而且地鐵站和回收站都
同處長者日常居住、活動的社區之
中,十分方便。每日只能賺取八至
十元並不多,不能大大改善長者的
物質生活,正如受訪長者所講,只能賺一、兩個麪包,買一、兩個喜歡的水果。
然而,這種滿足感對長者的心理健康卻有莫大的益處,消除他們對前路的不安和
恐懼,也減低他們的無力感,肯定其個人價值。七
香港是個發展一日千里的高度發達社會,不知不覺中,消費已經變成我們日
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現代人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手提電話、電視、電腦
這些資訊科技產品不再是奢侈品,而是成為了我們與人溝通、娛樂、與世界接觸
的必需品。這些產品價格高昂,又大多需要付出另一筆長期費用來運作,如電話
費、上網費等,無形中加重了我們生活的負擔。加上,近年的消費水平受到樓價
與金融市場的波幅影響,通漲水平年年上升,基層市民甚至中產階層的薪金卻追
不上通漲的比率,使大眾生活百上加斤。由於通漲的升溫並不控制在市民大眾的
手中,我們未能預料來年生活開支的增長,因而對於消費行為造成極大壓力,「積
穀防饑」與「慳得一蚊得一蚊」的觀念日益發酵滋長,重重地壓在香港人的心頭。
對於沒有收入的長者而言,身處這個環境使他們更加惶恐不安。
 對於整個社會的消費困局,小組成員設計了三條問題,訪問身邊的長者朋
友,並成功訪問了五位長者,希望更深入了解他們對於這個處境的意識及抗衡方
法,和對長者變賣報紙行為的看法。(參看附件)所有受訪長者都感受到通漲的
壓力,有長者指出每天最少消費數十元,另有人估計二人長者家庭每月開支達一
萬元。大部份受訪長者都會以減少消費或格價來節省開支,以對抗通漲壓力。他
們都希望盡量不造成子女的負擔。兩位受訪長者都認為退休前對於消費困局並沒
有太大的感覺,而現在退休後才有「坐食山崩」的恐慌,可見通漲對於沒有收入
的長者而言是一個極大的消費壓力。他們可說是整個消費困局中感受最深、受最
大壓迫的一群。
 三位長者都點出長者變賣免費報紙是抱著「賺得一蚊得一蚊」的心態,當中
一位提出這種方法對於彌補物價上升並沒有實際用處。事實上,在香港數十年的
發展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這種聚沙成塔行為的痕跡。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
發展工業的時期,基層家庭家家戶戶儼如一個個小型的手工業工場,母親把工業
材料帶回家,每天晚上跟小孩聚在一起穿膠花、釘珠片、鑲嵌洋娃娃,以賺取微
薄的收入幫補家計。過去,這些收入對於改善家庭生活有著重要而且實際的作
用,如多買幾隻雞蛋或幾片肉補充營養。然而,對於生活相對安定富足的現代社八
會,變賣免費報紙以多賺幾塊錢對於改變現實生活並沒有很大的幫助,當中更重
要的是對抗「坐食山崩」和通漲加劇之恐懼的意義。雖然長者已是社會中較少消
費的一群,但由於消費無處不在,他們仍處處感受到由物價上漲的未知數帶來的
消費壓力。從上世紀社會承傳而來「賺得一蚊得一蚊」的觀念成為了他們對抗這
種壓力的方式。由於香港不再是工業社會,索取免費報紙變賣變成了他們比較容
易賺取少量金錢的唯一方法。面對整個社會的消費困境,變賣報紙這個行為對於
他們而言具有穩定心靈的正面、積極的作用。
免費報紙雖然是免費派發,但當中其實隱含消費的。因為免費報紙的營運成
本和利潤主要倚賴廣告收益,而廣告又多以優惠劵形式宣傳商鋪,吸引讀者光
顧,故免費報紙實際上具有刺激消費的意味,成為社會上另一商機。報紙是免費
的,卻間接促使人們有額外的消費。然而,長者普遍都不會留意或使用這些優惠
劵,免費報紙沒有刺激他們消費的意義。相反,他們透過這些免費報紙取得消費
的資本,能把免費轉化為消費,創造出另一種消費意義。長者這種另類的消費行
為,對於我們在消費困局中處境,是否有一種獨特啟示?
 社會人士往往對長者收集免費報紙的情況持負面印象,認為其輪候的混亂情
況會擾亂社會秩序,阻礙行人,但其實自發行商的派發指引發出而來,情況已漸
漸改善。若嘗試理解長者行為背後的原因,不難發覺,長者非但無意影響他人,
反而正正為了不成為子女或社會的負擔,而希望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自力更
生,以積極的方式回應社會上的消費困境。在受訪者中,有兩位認為收集免費報
紙的長者是可憐的,而且不是每位收集免費報紙的受訪長者都對我們的訪問表現
得落落大方,甚至為他們的行為感到羞恥,然而,他們的行為向我們展示了長者
甚至社會大眾在高度發達的消費社會中的困境與回應方式,有助我們反思整個現
代香港社會的處境,是值得肯定的。九
四、 結語
經過是次考察,小組成員均反省了消費在現代社會的困局,一個習以為常,
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竟於長者的消費有重大影響︰長者因拿取免費報紙而提高
個人消費能力,能負擔從前收入微薄時不可能的自娛小消費。只是買幾個麪包、
幾個生果,便為長者的生活帶來多一點自主性,多一點小樂趣,抒解了消費開支
增加對他們生活的壓力。免費報紙和消費的關係,驟眼看來,商機似乎離不開優
惠劵式的消費刺激,但從長者收集免費報紙的實際情況看來,原來還有預料之外
的「另類消費」存在。「免費」不單也是消費,於長者而言,消費帶來的不只物
質,還有無形而難得的安穩和信心。
大部份人面對現今社會的消費困境,大都只會埋怨制度、財團、政府,然
而我們是否想過可以由自己出發,用沉默的方式回應?活在消費社會的制度中,
既然我們沒有辦法改變現況,是不是有其他方法可以改善自己的處境?在日常生
活中,我們又是否可以通過觀察一些小細節,對我們整個社會處境作出反思,從
而改變我們對於生活的諸多抱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